最近出現一個被狂轉的新聞,大意是說有人為了避免蝸牛被路殺所以在其殼上彩繪,希望這樣就能讓人類注意到蝸牛的存在而不要把牠們踩死。這聽起來好像立意不錯喔? 但就我們研究警戒與擬態的角度來說,我們認為這種作法天真且有些荒謬,為什麼呢?
- 在偽裝(camouflage)與警戒(aposematism)形成的假說,以及許多實驗的結果,都告訴我們缺乏次級防禦(secondary defense)(例如化學防禦)的獵物多半具有隱匿色(cryptic coloration),因為這樣才能避免被天敵偵側,即使具有隱匿色不保證完全不會被攻擊;
- 警戒性形成的假說告訴我們,如果原本是隱匿的獵物出現了突變(例如白子),使之在環境背景中變得醒目(conspicuous),這時候就有可能吸引天敵的注意,而增高被攻擊的風險;
- 但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這樣的攻擊會使天敵產生忌避(avoidance)而降低對獵物的攻擊頻度呢?也就是當獵物具有次級防禦,而且天敵的智力足以產生關聯性學習,把突變後的顏色(視覺訊息)與不好吃的肉(化學訊息)連結起來,這樣才能使得具有相同突變性狀的獵物得以生存,因為天敵已經學到教訓了。但是這個說明適用這個彩繪蝸牛的案例嗎?顯然不行。一般來說多數陸生蝸牛並不具備體內化學毒素,所以一旦把殼搞成這樣,只會使得蝸牛的視覺天敵(visual predator)更加注意到蝸牛,可能會因此增加蝸牛的被捕食機率;
- 警戒生成的假說認為視覺訊息要越穩定越能讓掠食者產生快速的學習效果。我們舉個例子好了,青椒原本是綠色的,後來改良的彩色青椒出現很多種顏色,每一種也都是可食的,這會讓你產生"什麼顏色才好吃或能吃"的聯想嗎?不能對不對?如果這些蝸牛被藝術家彩繪成這麼多不同的樣子,但牠們的身體對天敵來說都是能吃的,那麼不管你使用什麼顏色圖案來彩繪,牠們對天敵來說都是可口的,與顏色根本就沒有關係了;
- 在什麼情況下天敵會不吃彩繪蝸牛呢?也就是當天敵具"恐新"(neophobia)的時候(看到沒看過的就不碰),那這樣的顏色就可能讓天敵在第一時間不碰牠們。但一旦天敵看習慣了,最後又因為好奇而嘗試而吃蝸牛時,而且發現牠們其實可以吃,那就真的是災難。
- 好,重點是,多數蝸牛只有在高濕度與低光度的時候才會爬出來,也就是陰天、傍晚或夜間,那麼請問把蝸牛塗成這樣,是要給誰看?
總之,這個想法有點可愛,但是創作者缺乏生物學常識,只想到人與蝸牛的關係,而忘了蝸牛在整個環境中與其它諸多生物有許多交互作用,如果只是要提醒路殺問題,這樣的廣告效益其實不錯,但是也可能誤導不明究理的民眾。明明就是人類自己走路不長眼,為什麼要故意把蝸牛弄得醒目增加被其它動物捕食的風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