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

鳥類能夠學習用不適口度做為獵物有毒程度的訊號


Source: Skelhorn J. & Rowe C. (2010)
Birds learn to use distastefulness as a signal of toxicity. Proc. R. Soc. B. (in press) [abstract]


具有警戒色的獵物展示顯眼的體色用以警告它們的捕食者其不適口度,並且讓捕食者迅速的學習避免再度攻擊同類的獵物。雖然這樣的機制能夠有效的讓捕食者學習避免捕食,但卻沒有讓捕食者知道到底獵物有多不好吃,而這牽扯到如何能將不適口度較低的獵物包含在捕食者的飲食內,並在這樣的獵物中取得最大能量與生理上抵抗其毒性間取得平衡。因此,捕食者應該要能夠判斷這些受保護的獵物中的毒性高低。在本篇文章的實驗中,作者使用歐洲鳥(European starling)做為捕食者,並且測得其能夠利用苦味的程度預測該個體體內含毒的程度,並且使用這樣的資訊進一步選擇毒性較低的獵物,以增加自身取得能量的最大值。本篇的結果支持苦味是一種能夠反應毒性的訊號,並且能夠解釋為何大多數的毒物皆具有苦味。而這個結果也提供了未來若要使用函數模擬獵物的防禦的演化時,應考慮捕食者根據毒性與取得的營養間的平衡所做的決定。

2010年2月14日 星期日

棲地分割是否導致擬態的毒斑蝶亞科種類的分化?

source: Hill RI. (2010) Habitat segregation among mimetic ithomiine butterflies (Nymphalidae). Evol. Ecol. 24: 273-285. [abstract]

簡介
擬態生物學家對於共棲並擬態蝴蝶的翅紋多樣性,抱持著讚嘆卻無法有合理的解釋,因為在天擇的作用下,捕食者對於擬態的斑紋的選汰,應該會迫使捕食者採用同樣的斑紋以加強擬態的效應。擬態群間的棲地分割是一個已經用來測試的假說,且可能可以用來解釋擬態群的高多樣性,但截至目前為止,以這個假說來討論擬態群的分化的研究仍然很少。本篇基於這個假說,測試不同的擬態群是否限定在特定的棲地中。作者取樣分布自厄瓜多的毒斑蝶亞科中9個不連續的擬態群且分屬於4種不同的棲地。毒斑蝶亞科的種類與數量在開放式棲地都是最少的,棲地的偏好性也在大多數的種類被觀察到。不同的擬態群間的棲地有顯著的不同,顯示不同的棲地是維持擬態群多樣性的重要因素。然而,仍然觀察到擬態群的分佈有重疊的情況,特別是在2個數量最多的擬態群中。這樣的分佈格局是被較為普遍的種類所驅動,而稀有種類與數量較多種類的分布僅有較薄弱的證據顯示其符合。因此,棲地分割在擬態的多樣性的演化中,僅對於數量較多的model有其貢獻,但這個因子對於整體演化的影響度可能比起其他的因子薄弱。

條紋紅椿(Striated shield bug)在不同時期改變自身保護色以躲避天敵

Gamberle-Stille G, Johansen AI, Tullberg BS. (2010) Change in protective coloration in the striated shieldbug Graphosoma lineatum (Heteroptera: Pentatomidae): predator avoidance and genealization among different life stages. Evol. Ecol. 24: 423-432. [abstract]

簡介
動物用以保護自身的顏色主要有兩種形式:隱蔽與警戒,而有些物種在不同的成長時期採取改變體色的策略用以躲避天敵。本篇以Striated shieldbug為例,在夏天晚期時該椿象的體色為較隱蔽的灰白褐色,而到了隔天春天早期時,該椿象的體色變為紅與黑的條紋。本篇主要測試這種椿象在比較其在不同的發育時期,其隱蔽的體色是否會影響警戒色的效用。在測試中隱蔽型與警戒型的椿象展示給無經驗的家雞,以測試其經驗初期對於不同體色的忌避反應、學習與普遍化反應。測試使用三種形式的椿象:幼期體色、成蟲期的隱蔽體色與警戒體色。其結果顯示家雞最快發現警戒體色的不適口,其次依序為隱蔽體色與幼期體色。家雞在測試中並為學得避免取食幼期體色的個體,但成蟲期的兩種體色皆被學習並且避免捕食。此結果顯示隱蔽型的體色可能也代表較為減弱的警戒色,並且可避免被沒經驗的鳥類捕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