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9日 星期四

眼紋真的可以嚇到天敵嗎?



Vallin A, Jakobsson S & Wiklund C.(2010) Constant eyespot display as a primary defense - survival of male and female emperor moths when attacked by blue tits. 43:9-17.

蝴蝶和蛾類在翅膀上常有大型且突出的眼紋(eyespots),可以用來防止捕食者的攻擊,早期的研究主要著重在鱗翅目眼紋的突然暴露如何干擾捕食者的議題,在此則以探討鱗翅目眼紋長期暴露的潛在效益。作者以兩種本身有共域狀態的物種:天蠶蛾(Saturnia pavonia)作為獵物,藍山雀(Cyanistes caeruleus)作為捕食者於Tovetorp Zoological Research Station進行實驗,並計錄放置獵物後30分鐘內捕食者的行為,發現為有眼紋的蛾類比無眼紋者容易受到攻擊,而認為鳥並未受到眼紋的驚嚇,但也發現體型較大的雌性蛾類個體和體型較小的雌性個體相比是不容易受到攻擊的,所以獵物可能是以體型大小來驚嚇捕食者,因此作者認為天蠶蛾長時間暴露眼紋的行為會對捕食者造成吸引而非驚嚇。

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無翅紅蝽警戒色對捕食者的影響

文獻出處:
Exnerová, A., Svádová, K., Štys, P., Barcalová, S., Landová, E., Prokopová, M., Fuchs, R. & Socha, R. (2006) Importance of colour in the reaction of passerine predators to aposematic prey: experiments with mutants of Pyrrhocoris apterus (Heteroptera).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88: 143-153. [Full text]
Prokopová, M., Veselý, P., Fuchs, R. & Zrzavý, J. (2010) The role of size and colour pattern in protection of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the red firebug (Pyrrhocoris apterus) against avian predators.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100(4): 890–898. [Abstract]

無翅紅蝽(Pyrrhocoris apterus)是半翅目(Hemiptera)昆蟲綱(Insecta)的物種,成蟲體長9-13 mm,發育過程中有五次蛻皮,可以借由蛻皮改變身上的斑紋,體色也可能隨著溫度變化而有些許改變。Alice Exnerová et al. (2006)於1999年至2002年間進行測試,探討無翅紅蝽警戒色的持久性問題、體色和背景色效應的關係,以及體色多態型的起源和警戒色的維持,他以大山雀(Parus major), 藍山雀(Cyanistes caeruleus), 歐亞鴝(Erithacus rubecula)和黑冠鶯(Sylvia atricapilla)作為捕食者,並且實驗過程中所使用的所有物種均於實驗前(一年內)捕獲,再經人工飼養而來。其結果得知,顏色的多態性可以說明:物種的演化是經由隱性突變所造成。

另外,無翅紅蝽成蟲和幼蟲雖然都具有紅色及黑色的體色,但體形大小、色彩和紋路相異,被捕食的頻率則有所差異。Milena Prokopová et al. (2010)假設體型大小會影響捕食者光化學信號的傳遞,而以大山雀(Parus major)和藍山雀(Cyanistes caeruleus)這兩種生態性相似的物種做為捕食者,來探討體型大小不同的鳥類,對無翅紅蝽的體型比例、顏色模式和捕食訊號之間關係的影響。結果顯示捕食者第一次遇到紅蝽時,體型不影響攻擊;但多次後,體型小的獵物較容易被攻擊、取食,並且獵物對兩種捕食者的保護信號有所不同(化學及光學信號),就連色彩模式也影響捕食者的意願,所以雖然幼蟲和成蟲同時具有紅色和黑色外表,但幼蟲的色彩並沒有提供良好的保護作用。

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

鳥類能夠學習用不適口度做為獵物有毒程度的訊號


Source: Skelhorn J. & Rowe C. (2010)
Birds learn to use distastefulness as a signal of toxicity. Proc. R. Soc. B. (in press) [abstract]


具有警戒色的獵物展示顯眼的體色用以警告它們的捕食者其不適口度,並且讓捕食者迅速的學習避免再度攻擊同類的獵物。雖然這樣的機制能夠有效的讓捕食者學習避免捕食,但卻沒有讓捕食者知道到底獵物有多不好吃,而這牽扯到如何能將不適口度較低的獵物包含在捕食者的飲食內,並在這樣的獵物中取得最大能量與生理上抵抗其毒性間取得平衡。因此,捕食者應該要能夠判斷這些受保護的獵物中的毒性高低。在本篇文章的實驗中,作者使用歐洲鳥(European starling)做為捕食者,並且測得其能夠利用苦味的程度預測該個體體內含毒的程度,並且使用這樣的資訊進一步選擇毒性較低的獵物,以增加自身取得能量的最大值。本篇的結果支持苦味是一種能夠反應毒性的訊號,並且能夠解釋為何大多數的毒物皆具有苦味。而這個結果也提供了未來若要使用函數模擬獵物的防禦的演化時,應考慮捕食者根據毒性與取得的營養間的平衡所做的決定。

2010年2月14日 星期日

棲地分割是否導致擬態的毒斑蝶亞科種類的分化?

source: Hill RI. (2010) Habitat segregation among mimetic ithomiine butterflies (Nymphalidae). Evol. Ecol. 24: 273-285. [abstract]

簡介
擬態生物學家對於共棲並擬態蝴蝶的翅紋多樣性,抱持著讚嘆卻無法有合理的解釋,因為在天擇的作用下,捕食者對於擬態的斑紋的選汰,應該會迫使捕食者採用同樣的斑紋以加強擬態的效應。擬態群間的棲地分割是一個已經用來測試的假說,且可能可以用來解釋擬態群的高多樣性,但截至目前為止,以這個假說來討論擬態群的分化的研究仍然很少。本篇基於這個假說,測試不同的擬態群是否限定在特定的棲地中。作者取樣分布自厄瓜多的毒斑蝶亞科中9個不連續的擬態群且分屬於4種不同的棲地。毒斑蝶亞科的種類與數量在開放式棲地都是最少的,棲地的偏好性也在大多數的種類被觀察到。不同的擬態群間的棲地有顯著的不同,顯示不同的棲地是維持擬態群多樣性的重要因素。然而,仍然觀察到擬態群的分佈有重疊的情況,特別是在2個數量最多的擬態群中。這樣的分佈格局是被較為普遍的種類所驅動,而稀有種類與數量較多種類的分布僅有較薄弱的證據顯示其符合。因此,棲地分割在擬態的多樣性的演化中,僅對於數量較多的model有其貢獻,但這個因子對於整體演化的影響度可能比起其他的因子薄弱。

條紋紅椿(Striated shield bug)在不同時期改變自身保護色以躲避天敵

Gamberle-Stille G, Johansen AI, Tullberg BS. (2010) Change in protective coloration in the striated shieldbug Graphosoma lineatum (Heteroptera: Pentatomidae): predator avoidance and genealization among different life stages. Evol. Ecol. 24: 423-432. [abstract]

簡介
動物用以保護自身的顏色主要有兩種形式:隱蔽與警戒,而有些物種在不同的成長時期採取改變體色的策略用以躲避天敵。本篇以Striated shieldbug為例,在夏天晚期時該椿象的體色為較隱蔽的灰白褐色,而到了隔天春天早期時,該椿象的體色變為紅與黑的條紋。本篇主要測試這種椿象在比較其在不同的發育時期,其隱蔽的體色是否會影響警戒色的效用。在測試中隱蔽型與警戒型的椿象展示給無經驗的家雞,以測試其經驗初期對於不同體色的忌避反應、學習與普遍化反應。測試使用三種形式的椿象:幼期體色、成蟲期的隱蔽體色與警戒體色。其結果顯示家雞最快發現警戒體色的不適口,其次依序為隱蔽體色與幼期體色。家雞在測試中並為學得避免取食幼期體色的個體,但成蟲期的兩種體色皆被學習並且避免捕食。此結果顯示隱蔽型的體色可能也代表較為減弱的警戒色,並且可避免被沒經驗的鳥類捕食。

2010年1月29日 星期五

失去螯肢的雄性招潮蟹如何躲避其他個體的侵略?

photo from http://www.flickr.com/photos/wildsingapore/427821933/
source: Booksmythe I, Milner RNC, Jennions MD & Backwell PRY. (2010) How do weaponless male fiddler crabs acoid aggression? Behavioral Ecology and Sociobiology 64(3): 485-491. [abstract] 
 
許多物種為了避免雄性間的競爭,會藉由擬態雌性的特徵來避免自身受到傷害。在招潮蟹中,雄性特化的大螯通常是用以競爭及防禦領域,但某些個體會因為打鬥時受傷以致失去了大螯,而這是否會影響其生存與防禦其他個體侵略的能力?本篇作者根據這個想法,測試了三個假設:(1)雄性招潮蟹是否將失去大螯招潮蟹誤認為雌性個體?(2)失去大螯的招潮蟹在取得、防禦與維持領域上是否較弱?(3)失去大螯的招潮蟹是否比其他健全的雄性個體更謹慎?其結果顯示雖然失去大螯的雄蟹與健全的雄蟹取得領域的方式不同,但其成功率並無顯著差異;雖然健全的雄蟹會將失去大螯的雄蟹當成雌蟹,但並沒有證據顯示失去大螯的雄蟹是有目的的擬態雌蟹。失去大螯的雄蟹也顯出其為了避免衝突,而有不同保衛領域的策略。

2010年1月27日 星期三

[Book] Dazzled and Deceived: Mimicry and Camouflage



本書中介紹動物用於保護的顏色,諸如隱蔽色、警戒色與擬態等,並且連結其自然現象與演化機制,從基因層次至天擇都在本書的討論範圍中;除此之外,作者也實地訪談實際研究動物體色演化的科學家,記錄實際的經驗與難題,補足自達爾文以來,關於動物體色演化觀念的變化與挑戰。作者也進一步的討論動物的保護體色應用於人類世界的實例,如陸戰隊的野戰服裝的顏色如何與背景達成一致,以達成隱蔽的效果,都是參考自然界的應用實例。
[相關書介]
Nature
Barnes & Noble
Nature History
Yale
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