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8日 星期二

彩繪蝸牛殼可能會因為引起掠食者好奇心反幫倒忙

最近出現一個被狂轉的新聞,大意是說有人為了避免蝸牛被路殺所以在其殼上彩繪,希望這樣就能讓人類注意到蝸牛的存在而不要把牠們踩死。這聽起來好像立意不錯喔? 但就我們研究警戒與擬態的角度來說,我們認為這種作法天真且有些荒謬,為什麼呢?
  • 在偽裝(camouflage)與警戒(aposematism)形成的假說,以及許多實驗的結果,都告訴我們缺乏次級防禦(secondary defense)(例如化學防禦)的獵物多半具有隱匿色(cryptic coloration),因為這樣才能避免被天敵偵側,即使具有隱匿色不保證完全不會被攻擊;
  • 警戒性形成的假說告訴我們,如果原本是隱匿的獵物出現了突變(例如白子),使之在環境背景中變得醒目(conspicuous),這時候就有可能吸引天敵的注意,而增高被攻擊的風險;
  • 但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這樣的攻擊會使天敵產生忌避(avoidance)而降低對獵物的攻擊頻度呢?也就是當獵物具有次級防禦,而且天敵的智力足以產生關聯性學習,把突變後的顏色(視覺訊息)與不好吃的肉(化學訊息)連結起來,這樣才能使得具有相同突變性狀的獵物得以生存,因為天敵已經學到教訓了。但是這個說明適用這個彩繪蝸牛的案例嗎?顯然不行。一般來說多數陸生蝸牛並不具備體內化學毒素,所以一旦把殼搞成這樣,只會使得蝸牛的視覺天敵(visual predator)更加注意到蝸牛,可能會因此增加蝸牛的被捕食機率;
  • 警戒生成的假說認為視覺訊息要越穩定越能讓掠食者產生快速的學習效果。我們舉個例子好了,青椒原本是綠色的,後來改良的彩色青椒出現很多種顏色,每一種也都是可食的,這會讓你產生"什麼顏色才好吃或能吃"的聯想嗎?不能對不對?如果這些蝸牛被藝術家彩繪成這麼多不同的樣子,但牠們的身體對天敵來說都是能吃的,那麼不管你使用什麼顏色圖案來彩繪,牠們對天敵來說都是可口的,與顏色根本就沒有關係了;
  • 在什麼情況下天敵會不吃彩繪蝸牛呢?也就是當天敵具"恐新"(neophobia)的時候(看到沒看過的就不碰),那這樣的顏色就可能讓天敵在第一時間不碰牠們。但一旦天敵看習慣了,最後又因為好奇而嘗試而吃蝸牛時,而且發現牠們其實可以吃,那就真的是災難。
  • 好,重點是,多數蝸牛只有在高濕度與低光度的時候才會爬出來,也就是陰天、傍晚或夜間,那麼請問把蝸牛塗成這樣,是要給誰看?
總之,這個想法有點可愛,但是創作者缺乏生物學常識,只想到人與蝸牛的關係,而忘了蝸牛在整個環境中與其它諸多生物有許多交互作用,如果只是要提醒路殺問題,這樣的廣告效益其實不錯,但是也可能誤導不明究理的民眾。明明就是人類自己走路不長眼,為什麼要故意把蝸牛弄得醒目增加被其它動物捕食的風險呢?

2014年10月21日 星期二

驅鳥用的鷹眼該怎麼設計才對?

對許多農民來說,鳥害一直是心頭之痛。當然人類與野生動物爭地,又破壞牠們原來的棲地與天敵的關係後,這樣的情勢只會越來越糟糕。如果使用農藥來毒鳥是非常可怕的事,所以應該怎麼比較友善地驅趕鳥就是一個重要的議題,當然也因此衍生出許多的商品。

就我們研究警戒性與擬態的立場來說,我們一直認為市面上驅鳥的用具有些古怪(例如這些商品),為什麼?市面上賣的驅鳥用品不外乎幾種類型:(1) 把整個天敵(或會兇的動物)的模型擺在田裏;(2) 假眼,以及其衍生的商品;(3) 其它理解不能的怪東西(例如鱷魚的頭)。然後設計風格也只有兩種,一種叫仿真,另一種叫卡通化。但是鳥可是聰明的動物啊,怎麼可能輕易地被這些玩意兒騙到?我們搜尋了一下文獻以後驚訝地發現,從以前到現在,軀鳥這事的設計與操作,從來沒有被警戒性(aposematism)的操作檢驗過。感覺就像是某些公司自己想像一下,以為鳥會被那樣的東西嚇到,就把產品生產出來了。我來說說為什麼諸多設計是有問題的:
  • 眼斑的威嚇或警戒功能的理論背景並不明朗:眼斑為什麼可以嚇人有幾個不同的假說:(A) 鳥看到眼紋會被嚇到乃是因為牠認為那是天敵的眼睛;
    (B) 鳥看到眼紋會被嚇到是因為牠覺得那是頭,所以會偏離原本的攻擊;
    如果是因為眼紋像天敵的眼睛,那麼鳥就必然要非常瞭解天敵的眼睛長什麼樣子,還有非常好的記憶力,那麼以天敵眼睛設計出來的貼紙就應該要有用。但是許多研究都指出"沒有用"。如果鳥會覺得那是頭就不攻擊,那與作物並無相關啊,那只是表示鳥不會去攻擊那個假眼貼紙或汽球,不表示牠不吃作物;
  • 眼斑產品的設計缺乏嚴謹的測試:在警戒訊號(warning signal)的研究領域中,眼紋一直是重要的議題。一個眼紋能不能嚇到敵人與其尺吋、顏色組合、與環境背景間的對比、亮度、彩度、形狀、細節設計、排列、展示方式(例如大喇喇地展現,或原本隱藏後來忽然彈出),重點是,那些訊息會被鳥如何解讀?還有,鳥不是笨蛋,牠們擁有極佳的色覺、視覺解析度、記憶力、社群學習(也就是口耳相傳)與辨識力。太過陽春的設計可能根本不會嚇到牠們。
  • 究竟要設計得很像天敵或不需要像天敵?我想這個問題得分幾方面來談:
    (A) 首先我們應該先問是什麼樣的鳥在吃作物?鳩鴿、文鳥和椋鳥對天敵的反應一樣嗎?(假設我們接受"眼紋會嚇到鳥是因為牠們覺得那像天敵眼睛"這個假說) 如果不同鳥種對天敵的反應與認知完全不同,我們就不可以期待以一種產品就能嚇走所有的鳥。
    (B) 如果要設計得很像才能嚇到鳥,那還要看究竟是要針對那一種天敵的眼睛來模擬,或是最好要把整隻天敵的全身影象都做出來印成貼紙或看板?
    (C) 但如果把整隻天敵都印出來,那眼紋的功能還剩多少?這很妙吧?
    (D) 大家有沒有發現國外賣的產品根本不像現實中會出現的任何動物的眼睛?為什麼?因為還有一個叫"恐新症(Neophobia)"假說。也就是說,鳥在看過沒看過的東西時就會被嚇到不碰。就好比你去7-ELEVEN看到新飲料會遲疑一下,不知道那是什麼鬼,所以就不買。但這個前提是"會吃作物的鳥是一種疑神疑鬼(suspicious)的動物"。
  • 靜態影像或物體可能沒有用:前面說過了,鳥是一種聰明的動物,不會動的東西牠們就會知道那是紙老虎。所以如果擺個靜物在那邊,就算是隨風吹動,只要不像是活動物,牠們可能就會知道那是沒路用的咖小。
所以我的結論與建議是什麼?是這樣的:(1) 就算貼某種貼紙後,鳥擊玻璃或吃作物的頻度減少了,也不表示我們就馬上知道原因,因為沒有人針對有效的警戒元素進行測試;(2) 眼紋不是說一定沒有用,而是鳥太聰明,使用一成不變的設計與靜止設計不會嚇到牠們;(3) 就算短期有用,也不表示是"眼紋,或是畫一隻卡通鷹"的功勞,因為牠們可能認為那什麼都不是,不接近純粹是因為恐新,而不是被你認為的斑紋意涵嚇到;(4) 我認為防鳥擊玻璃與吃作物的設計應該運用完全不一樣的原理,一個是使鳥迴避飛向玻璃,另一個是讓鳥根本不要接進去吃作物,而不只是迴避驅鳥設施。

這邊有兩篇文章談到eyespot在軀鳥上失敗的案例與原因: